[1] 邓聚龙,灰色控制系统[M].武汉:华中工学院出版社,1985. [2] 邓聚龙,灰预测与决策[M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02. [3] 刘思峰,郭天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1,21(5):110-113. [7] 刘斌,刘思峰,翟振杰,等.GM(1,1)时间响应函数的最优化[J].中国管理科学,2003,11(4):54-57. [8] 沈继红,赵希人.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改进GM(2,1)模型[J].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,2001,22(4):64-66. [9] 穆勇.优化灰导数白化值的无偏灰色GM(1,1)模型[J].数学的实践与认识,2003,33(3):13-16. [10] 王义闹,刘开第,李应川.优化灰导数榜,党耀国.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(第二版)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9. [4] 谭冠军.GM(1,1)模型的背景值构造方法和应用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0,20(4):99-103. [5] 罗党,刘思峰,党耀国.灰色模型GM(1,1)优化[J].中国工程科学,2003,5(8):50-53. [6] 宋中民,同小军,肖新平.中心逼近式灰色GM(1,1)模型白化值的GM(1,1)建模法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1,21(5):124-128. [11] 宋中民,张署红.灰色系统的分离建模方法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2,22(5):103-107 [12] 刘思峰,邓聚龙.GM(1,1)模型的适用范围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0,20(5):121-124. [13] 郑照宁,武玉英,包涵龄.GM模型的病态问题[J].中国管理科学,2001,9(5):38-44. [14] 邓聚龙.灰理论基础[M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02. [15] 傅立.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[M].北京,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92,68-72 [16] 邓聚龙.累加生成灰指数律[J].华中工学院学报,1987,15(5):7-12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