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戴彦德,周伏秋,朱跃中,等.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%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建议 [J]. 中国工业经济,2007, (4): 29-37. [2] 何建坤,张希良. 我国"十一五"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——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%的目标 [J]. 中国软科学, 2006, (4): 33-38. [3] 李旭,陈雨生.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能源消耗控制研究[J]. 软科学, 2007, 21(6): 1-3,7. [4] 郑明慧,王亚飞. 能源消费省区配置及节能潜力分析[J].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, 2012, (4): 112-116. [5] 韩亚芬,孙根年. 我国"十一五"各省区节能潜力测算[J]. 统计研究,2008, 25(1): 43-46. [6] 姚漫,汪传旭. 碳排放约束下区域能源分配的Pinch分析 [J].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,2012, 33(3): 58-63. [7] 李广斌,王勇,杨新海,等. 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研究 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05, 15(6): 80-84. [8] 樊元,王红波.节能指标分解模型探析——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[J].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8, 26(6): 78-81. [9] 胡延龙,马光文,王靖,等.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"十二五"节能目标地区分解研究 [J]. 水电能源科学,2011, 29(7): 182-184. [10] 李明辉.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节能指标分解研究与分析[D]. 长沙:中南大学,2011. [11] 孙梅,陶阳威. 节能降耗目标分解模型研究 [J]. 统计与决策,2011, (5): 51-53. [12] 魏一鸣,曾嵘,范英,等. 北京市人口、资源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[J].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 2002, (2): 74-83 [13] 魏一鸣,廖华. 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[J]. 中国软科学, 2010, (1): 128-137. [14] 郭小哲,葛家理,涂彬.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能源系统协调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 [J].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5, (10): 138-144. [15] 杨宏林,田立新,丁占文. 西部开发中能源配置模型的研究 [J].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,2006, 36(4): 12-18. [16] MacKenzie I A, Hanley N, Kornienko T. Usingcontests to allocate pollution rights[J]. Energy Policy, 2009, 37(7): 2798-2806. [17] Ohshita S. Target allocation methodology for China’s provinces: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12th five-year plan[M]. California: Lawren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, 2011. [18] Phylipsen G J M, Bode J W, Blok K, et al. A Triptych sectoral approach toburden differentiation: GHG emissions in the European bubble [J]. Energy Policy, 1998, 26(12): 929-943. [19] 孙作人,周德群,周鹏,苗壮. 基于环境ZSG-DEA的我国省区节能指标分配 [J]. 系统工程, 2012, 30(1): 84-90. [20] 何建坤. 中国的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[J]. 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 2011, 21(10): 40-48. [21] 赵茂先,宋爱美,王向荣. 基于凹性割的线性双层规划全局优化算法[J]. 运筹与管理, 2012, 21(1): 48-52. [22] Bracken J, McGill J T. Mathematical programs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aints [J]. Operations Research, 1973, 21(1): 37-44. [23] 李霞,刘家壮,戎晓霞. 高等教育最优投资双层规划模型研究[J]. 中国管理科学, 2004, 12(5): 102-106. [24] 李娟. 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[D]. 天津:天津大学, 2012. [25] 刘强,陆化普,王庆云.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双层规划模型 [J]. 东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0, 40(6): 1358-1363. [26] 吕连宏,罗宏,张征. 中国"能源-环境-经济"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[J].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9, 8(2): 80-83. [27] 罗斐. 基于协同论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 [D]. 北京:中国矿业大学,2009. [28] 薛乃川,贡璐,安尼瓦尔·阿木提. 新疆能源、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[J].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, 2009, 23(5): 56-60. [29] 蒋柳鹏,封学军,王伟. "港口-产业-城市"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[J]. 水利经济, 2011, 29(1): 11-14,18. [30] Jeroslow R. The polynomial hierarchy and simple model for competitive analysis [J].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, 1985, 32(2): 146-164. [31] Vicente L, Savard G, Judice J. Descent approaches for quadratic bilevel programming [J].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, 1984, 81(2): 379-399. [32] 吴丹,吴凤平,陈艳萍.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复合系统双层优化模型[J].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 2012, 32(1): 196-202. [33] 王先甲,冯尚友. 二层系统最优化理论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