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邓聚龙.灰色理论教程[M].武汉: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,1992. [2] 刘思峰,郭天榜,党耀国.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[M].第二版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9. [3] 张岐山.灰朦胧集的差异信息理论[M].北京:石油工业出版社,2002. [4] 张文修,梁怡.遗传算法的数学基础[M].西安: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,2000. [5] Zhang Qishan.Difference Information Entropy in Grey Theory[J].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,2001,13(2):111-116. [6] Deng Julong.Properties of Relational Space for Grey Systems.Grey System[M].Beijing:China Ocean Press,1988. [7] 郭洪.灰色系统关联度的分辨系数[J].模糊数学,1985,(2):55-58. [8] 陈克西.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选定及其特性分析[J].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,1993,(2):83-88. [9] 龙昱.灰关联系数的分布特征[J].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,1994.14(4):428-435. [10] 吕锋.灰色系统关联度之分辨系数的研究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1997,7(6):49-54. [11] 施式亮,刘宝琛.回采工作面安全性灰色评价模型分辨系数p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[J].中国安全科学学报,2000,10(5):61-64. [12] 申卯兴,薛西锋,张小水.灰色关联分析中分辨系数的选取[J].空军工程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3,4(1):68-70. [13] 温坤礼,何明镜,吴汉雄.气体绝缘放电预测中的辨识系数之最佳值研究[C].灰色系统研究新进展,1996,32-36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