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Demetriades P O, Hussein K A.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? Time-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[J].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, 1996, 51(2):387-411.[2] 陆静.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—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2,20(1):177-184.[3] 李苗苗,肖洪钧,赵爽. 金融发展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——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5,23(1):162-169.[4] 罗丹阳,殷兴山.民营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研究[J].金融研究,2006,(4):142-150.[5] Allen F, Qian Jun, Qian Meijun. Law, finance,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[J].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, 2005, 77(1):57-116.[6] 姚耀军.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[J]. 财经研究,2009,35(12):129-139.[7] 钱水土,翁磊.社会资本、非正规金融与产业集群发展-浙江经验研究[J]. 金融研究,2009,(11):194-206.[8] 马光荣,杨恩艳.社会网络、非正规金融与创业[J]. 经济研究,2011,(3):83-94.[9] 胡金焱,张博.民间金融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-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13,25(8):18-30.[10] 李健,卫平.民间金融、城市化与创新能力实证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5,25(2):152-159.[11] 彭佳,朱巧玲. 民间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[J]. 金融论坛,2015,(2):70-79.[12] 潘士远,罗德明.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[J].金融研究,2006,(4):134-141.[13] 张雪春,徐忠,秦朵.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:温州案例[J].金融研究,2013,(3):1-14.[14] 邓路,谢志华,李思飞.民间金融、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[J].管理世界,2014,(3):31-40+187.[15] 卢亚娟,吴言林. 二元金融结构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影响分析[J].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,2006,(5):41-46.[16] 崔百胜.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:互补还是替代?——基于DSGE模型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[J]. 财经研究,2012,(7):121-132.[17] 杨坤,曹晖,孙宁华. 非正规金融、利率双轨制与信贷政策效果——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[J]. 管理世界,2015,(5):41-51.[18] 马鑫媛,赵天奕.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双重结构下货币政策工具比较研究[J]. 金融研究,2016,(2):137-144.[19] 刘金山,何炜. 利率市场化、民间金融与通货膨胀[J]. 市场经济与价格,2014,(1):6-9.[20] 简志宏,朱柏松,李霜. 动态通胀目标、货币供应机制与中国经济波动——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2,20(1):30-42.[21] 崔百胜. 粘性信息、通货膨胀惯性与货币政策效应——兼论宏观经济变量的共变性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5,23(8):18-28.[22] Lardy N R. China'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[M].Washington D C: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, 1998.[23] 虞群娥,李爱喜.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实证分析——杭州案例[J].金融研究,2007,(12):215-222.[24] 林毅夫,孙希芳. 信息、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[J]. 经济研究,2005,(7):35-44.[25] Brandt L, Li Hongbin.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:Ideology, Information, or incentives?[J].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, 2003, 31(3):387-413.[26] 杨继生. 通胀预期、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[J]. 经济研究, 2009,(1):106-117.[27] 张金城. 货币政策调控、流动性管理与宏观经济稳定[J]. 国际金融研究,2014,(3):7-20.[28] 吴振信,薛冰,王书平. 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1,19(1):21-28.[29] 方意,方明. 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其动态关系研究[J]. 金融研究,2012,(7):84-97.[30] 张笑峰,郭菊娥. SHIBOR利率期限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[J]. 中国管理科学,2012,20(S1):409-416.[31] 陈汉鹏,戴金平. Shibor作为中国基准利率的可行性研究[J].管理世界, 2014,(10):37-46.[32] 姚耀军. 非正规金融市场:反应性还是自主性?——基于温州民间利率的经验研究[J]. 财经研究,2009,(04):38-48+71. |